提起苗刀,或许有人感到陌生,因为这是一种多年来秘不外传的武术器械,所以这种兵器的公开演练十分罕见。“苗刀”,古人称单刀或长刀,其形状苗条、刀身修长,以双手握刀为主,兼刀、枪二兵器之特点,为了与一般单刀相区分,明清后逐渐称其为苗刀。
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刀长五尺,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份珍贵的历史史料《苗刀考证》中云: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又说“此刀战阵中远胜单刀和其他短兵。
《苗刀考证》最后说:“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即:“郭燕子”)得刘教习(指刘玉春)秘授,故其技之玄奥,亦独冠侪辈云”。“就是说郭长生之技艺水平,使人琢磨不到这么玄妙,和同辈的人和器械比起来都是最好的。
苗刀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可历代先人对此珍品多保藏不现,更不轻传,一直以秘授单传形式向下传承。
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江湖人美称“郭燕子”,得恩师刘玉春大师秘授,身怀苗刀、通臂、劈挂绝技,参加1928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国考,取得“最优胜者”光荣称号,后据其所学,取苗刀一路之精华、揉进通臂二十四势的先进步法和腰法,独创了攻防一体、连击性极强的二路苗刀和苗刀进枪,进一步丰富了苗刀的内涵,对苗刀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郭瑞祥是郭长生的次子,自幼秉乘家学,颖悟过人,得其父真传,深谙苗刀真蒂,他既有良好的家学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极端注重个人武学技艺的修炼,他重武德讲义气,温文尔雅,为人谦诚,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华武术特别是苗刀的传播、推广、宣传和发扬,以整体的文化品位和传扬中华武术的辉煌业绩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 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1995年被评为“中国武林百杰”和“中国十大武术名师”,1998年中国首次施行武术段位制,被评为 。郭瑞祥个人事迹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武术人物部分)。
郭瑞祥 1991年代表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高手们的强烈要求,在中日武术交流大会上表演了家传苗刀,荣获一等奖,得金牌一枚,并引起日本剑道高手的高度重视,他以动爆疾速的苗刀技法折服了求真物实的日本人。郭瑞祥遵父言,于1986年编著《苗刀》专著,由中国一级出版社—一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受国家体育总局的委托又编著了《劈挂拳》一书,其中包括“苗刀”,该书被国家审定为竞技比赛国家规定套路,并被评为建国五十周年特别优秀作品一等奖。在2000年,郭瑞祥老师应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的邀请莅京拍摄了《苗刀一路》、《苗刀二路》、《劈挂拳》等六部vcd教学片,获行家一致好评。
郭瑞祥年逾古稀,但仍为弘扬中华苗刀哎心历血,不辞劳苦,为再现武林先人们所使用过的苗刀。曾三下浙江,不远万里找名匠打造苗刀,经郭瑞祥发明研制的苗刀,光闪夺目,舞动起来寒光逼人令人寒心,优钢中碳,富有软硬韧劲,它刀重得当、把鞘得宜,适合突刺、劈砍、格挡三方面基本刀法,同时,把鞘采用优质进口硬花梨木,花纹美观、细致,因此它既是一种武术演练器械,又是一幅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刀身挫有:“中国苗刀正宗传人、中国十大武术名帅”监制,隶书空心字:“中华苗刀民族魂”,并锉有国家批准的专利号,以防假冒。目前应广大苗刀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渴求,新型苗刀己限量生产。
郭瑞祥虽年逾古稀仍新历传拳、传授家传苗刀,笔耕不辍,他最近编写的《苗刀技法》,《通臂二十四势》等书,不久即将与读者见面。
2008年在北京首次举行世界奥运会,武术进入奥运已指日可待,这将使武术套路、散打、短兵、长兵随之一同进入奥运作为正式比赛内容。苗刀属于短兵器械,和一股刀剑比较,该 器械本身占有刀长、且可单双手交换握柄,故它有一定的优势,加之它有一套玄奥的攻防技法,故“远胜单刀和其他短兵”(苗刀考证)。
现在郭老有苗刀专著、苗刀vcd教学片光盘、又有苗刀实物,系统学习苗刀一条龙,介此,学者便可以照书、照光盘自行学练苗刀。在学练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可通过书信、电话及电子信箱与我们联系,我们给予函授辅导。
我们深信:“中华苗刀民族魂”——中华苗刀——这一中华武术文化中的瑰宝,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会有更多人接受它、喜爱它、研究它 发展它,让古老的中华苗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节 苗刀的部位名称、规格和基本握法
(一)苗刀的部位名称
(二)苗刀的规格标准
苗刀全长五尺,刀身长三尺八寸,刀柄长一尺二寸,刀宽一寸二分,护手呈圆形或椭圆形。
(三)苗刀的基本握法
1、抱刀
左手拇指和虎口压住刀盘,食指和中指挟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托住刀盘,刀背贴靠前臂。
2、握刀
单刀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护手,刀脊必须与虎口相对。
双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护手,另一手五指握柄后部。
第二节 苗刀的风格特点
苗刀不同与一般花刀,它是以双手握刀为主,势法朴实结严密运动起来身催刀往,刀随腰转,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动作骠悍雄健,势如破竹。在攻防上,善于连续进攻,攻中有防,技法变化如明代武艺有程冲斗在《单刀法选》一书中所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败于刀。”可知苗刀的技法变化多端。
两路苗刀除有共同的风格特点外,还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一路苗刀也叫原路,此路多系基本刀势,是苗刀的基础套路,势法浑厚矫健,大劈大砍。二路苗刀也叫新路,是先父郭长生在一路的基础上,将苗刀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绞连环步法,因此,动作大劈大砍,左右辗转,疾速多变,攻防的连击性强,运用自如。
第三节 苗刀的基本刀法、步型和步法
一、刀法
苗刀的基本刀法有:劈、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戳、舞花等。
1、 劈刀:刀身由上猛然向下为劈,力达刀刃。劈刀有刀刃、刀背劈之分。
2、 砍刀:刀身由侧面斜向前或左右砍下为砍。
3、 撩刀:刀身由下向上、向前方为撩,力达刀身前部。
4、 挑刀:刀背由下向上挑,边达刀尖。
5、 截刀:刀刃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刀刃前部。
6、 推刀:刀刃朝前,刀尖朝上或下或左、右,左手辅于刀背前部向前推进为推。
7、 刺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平刺刀,刀尖高与肩平;上刺刀,刀尖高与头平;下刺刀,刀尖高与膝平。
8、 剁刀:刀身与地面平行、由上垂直向下为剁,力达全刀刃。
9、 点刀:提腕,刀尖猛向下点,力达刀尖。
10、崩刀:沉腕,刀尖猛向前上崩,力达刀尖。
11、挂刀:刀尖朝下,由前向左或右、向后挂为挂,力达刀背前部。
12、格刀:刀尖朝下或朝上,刀刃朝外,向左、右摆动格挡为格。
13、削刀:刀刃由前向下或向左或右斜削为削,刀刃斜朝下。
14、戳柄:刀柄直线向前或向左或右戳击,力达柄端。
15、舞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峰立圆绕环。
二、步型
1、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掌着地,脚尖外摆,后脚前掌着地;两腿靠拢贴紧,臂部坐于后小腿接近脚跟处。
2、虚步:两脚前后开立,身体重心落于后脚,后脚尖外摆约45o,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前腿微屈,脚背蹦紧,脚尖稍内扣,脚前掌虚点地面;上体挺胸收腹;目视前方。
3、弓步:两腿前后开立,前腿屈膝,膝与脚尖垂直;后退挺膝伸直,脚尖稍外展,斜朝前方,全脚着地正对前方。
4、马步:两脚平行开立,距离比肩稍宽,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脚尖梢内扣,两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不过脚尖,脚尖稍内扣;上体挺胸收腹,顶平项直;目视前方。
5、插步:两腿交叉,前脚脚尖外摆45o,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
6、并步:两腿伸直并拢,全脚步着地。
7、前点步:两腿伸直,一脚前出半步,脚前掌虚点地面;上体挺直。
8、点步:两腿伸直, 一脚后撤半步,脚步尖虚点地面;上体稍前倾。
9、立步: 一腿屈膝支撑站立;另一腿屈膝提于体前。
10、挤步: 前脚步向前迈出一大步,随即后脚跟进一步。当后脚跟进一步落地时,前脚马上起脚又向前迈出一步(逢进必跟,逢跟必进)。
11、拗步:上体与下体相拗,如左脚在前,右臂向前,左脚向前进,右臂即向前挥。
三、步法
1、跳步:一腿蹬地,另一腿向前上摆动落地,随即蹬地腿向前落地。
2、疾绞连环(拖拉步):一脚向前跨步,一脚蹬地追随,两脚间保持固定距离
3、上步:后脚向前上一步。
4、退步: 前脚向后退一步。
5、跟步:前脚向前上一步或半步,后脚随即跟进。
6、并步:两腿伸直并拢,全脚步着地。
7、前点步:两腿伸直,一脚前出半步,脚前掌虚点地面;上体挺直。
8、点步:两腿伸直, 一脚后撤半步,脚步尖虚点地面;上体稍前倾。
9、立步:一腿屈膝支撑站立;另一腿屈膝提于体前。
10、挤步:前脚步向前迈出一大步,随即后脚跟进一步。当后脚跟进一步落地时,前脚马上起脚又向前迈出一步(逢进必跟,逢跟必进)。
11、拗步:上体与下体相拗,如左脚在前,右臂向前,左脚向前进,右臂即向前挥。
第四节 苗刀的技法要求
苗刀在演练和技击埋,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协调自然,紧密结合,浑然一体,需做到身催刀往,刀随腰转,眼随刀势。具体要求如下:
一、刀法要求
1、 用刀的部位要分清。力点在刀尖,刀刃前端、中部,还是用刀背,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
2、 击着点要准确。出刀要迅速、劲脆,准确。
3、 舞花要圆,速度要匀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发挥腰、胯、腿、足的力量。
4、 换柄要顺灵、快速、自然。
5、 缠绕动作中头要正,刀背要紧贴身体。
二、步法要求
苗刀的刀法是以疾绞连环步为主,运动中进步要求后脚发挥最大的蹬力,使前脚迈出越远越好,后脚贴地向前滑行。落脚时,脚跟先着地,既轻灵又稳健,轻而不浮,沉而不重。动步时,两脚要敏捷。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疾速连贯。
三、身法要求
身体的松活轻灵是通过身躯来体现的,身躯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拳谚说:“运动在梢,主宰在腰”。要使身躯灵活自如,贯在气下沉,若气沉不下去,必然上浮,充塞于胸,故上体不灵,两脚也不易稳固。因此,练习时,要求气下沉,含胸拔背,收腹剑臀,以腰带刀,身催刀往,蜿蜓蛇行。
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攻防格斗中取胜的先决因素。拳谚中有“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磨盘,步赛粘”和“拳法之神,眼为先”的说法。然而在苗刀的演练时,却要求观前瞭后,左盼右顾,望远视近,随形随势。在技击对抗时,不论是迎其击而进击,还是乘其隙而侧入,却以眼为先锋,以观其体,察其意,识其机,测其变。